成功的交易策略是如何產生的呢?就像是人在學習的過程一樣,需經歷「模仿、內化、創新」三大階段。此三階段各有其重要性,讓我們先從模仿時期說起。

  多數學習者的模仿階段是藉由質化理解後,使學習者心理層面接受,說服自身此方式是可行的,此時只要符合學習者當下的思考邏輯,此交易策略通常就會被學習者採納(無數量化數據支持)。

  但學習者在執行的過程中,會開始發現某些邏輯是不可行的,此時主觀交易的交易者,會開始檢討他學習到的策略,重新思考此策略的邏輯是否合理,抑或是開始加入不同邏輯的策略,去修改交易的步驟與模式。

  此時,部分交易者會開始檢視過去數據是否真能支持此方式的可信度,進而引入量化的思考邏輯到交易中;少數運氣較佳,行事小心的學習者可以安然度過此階段,並建立自己基礎的交易概念與邏輯。成功度過此時期的交易者,將具有「判斷策略價值」的能力,將有一套檢測與篩選的機制,不易受外來雜訊或是各式偏方影響,且能判斷策略是否值得學習,避免打亂自身學習進度。

  度過模仿階段,進入內化階段的交易者,手上會有幾個順手的交易策略,也會有部分的交易信仰與交易邏輯;此時的交易者會開始組合自己手上的交易策略,希望更改部分參數,加入部分濾網,藉由策略與風險管控,調控自己的部位,慢慢建立更詳細的SOP,此時的交易者會需要更多資訊去佐證自己的策略是有效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會因此掉入量化交易的盲區,開始追求過度的最佳化而不自知,這時候一個策略的解釋性(質化部分)就很重要了。

  為了避免在調整策略的過程中喪失了原策略的特色與特性,交易者須注意幾個重點;1.不要使用過多參數,且要能理解參數變動可能產生的影響。2.保留部分樣本外的空間來驗證策略是否合理,不要陷入數據的迷思。3.對於策略的進出點有明確的重現性與解釋性,不要輕易相信一組很好但卻無法解釋的參數。


  若能做到以上幾點,交易者將對自己的各式策略有足夠的信心與掌控性,在績效較差權益數拉回的過程中也不會過度恐慌,逐漸往一個穩健的交易者邁進。最終策略的發展會進入創新階段,此時的交易者會開發部分不同於他人的交易濾網或是策略,這不全然佔策略的全部,但會成為交易者很重要的部分,畢竟期權交易是個零和遊戲。

  不同於多數人的交易手法與濾網始終佔有一定優勢,此時期的交易者分為兩個派別,量化信仰者與質化信仰者,量化信仰者不在乎策略的解釋性,他們只信任海量數據與策略結果,他們似乎認為太在乎解釋性會漏掉很棒的策略;質化信仰者則相反,他們要求一切符合邏輯,不信任他們不能解釋的策略。

  就我來看,這部分沒有誰對誰錯,就科學的角度來看,過度強調量化不強調解釋性,會讓好的研究在萌芽階段就被扼殺,就像是地殼飄移說,就是建立在質化而非量化,許多天文物理的觀念,也都是先有邏輯與想法,再由後人補上數據與證明。

  故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只要有邏輯且可重複驗證具有重現性,思考嚴謹,我想都是好方式,由質化轉量化,最終轉為質化的過程,將造就好的策略產生。也是這樣尋找與驗證的過程,才能讓交易者信任自己的策略,也才能在交易不順回測的過程中,堅定自身信仰,度過交易寒冬。

本文同步發表於理財周刊 1032期│吳偉仁 |2020-06-05 http://www.moneyweekly.com.tw/Journal/article.aspx?UIDX=2366778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