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連假後的跳空開低,對許多波段留倉的程式交易者造成不小的傷害,令人難受的是不少人反手追空後,又被反轉的行情軋空了一大段,多數人會開始對程式交易的信仰產生質疑,許多人對於失去的恐懼開始蔓延,開始思考是否進行程式交易是個錯誤的決定。

這種在統計數據中鮮少發生的行情,是厚尾交易者追求的,也是統計型的交易者所害怕的狀況。逐漸高漲的焦慮感若沒有好的排解方式,逐步累積可能會使一個交易者因此崩潰。但能承受並檢視的交易者或許能有極大的躍升,進到一個新的境界。

常聽別人說要求進步,要走出舒適圈才行,藉由面對自身不擅長的困難情境,而有所進步。但在交易上這是更加痛苦且危險的,因為某些困難的情境,可能直接讓你從此退出市場,數年後才能回復元氣。

那麼像我們這樣的程式交易者該怎麼調整才好呢?控制槓桿倍率會是最好的做法,藉由調整槓桿倍率,想辦法找出自己願意且有辦法負荷承受的槓桿倍率,是能長時間存活於市場的不二法門。

站在「舒適圈的邊緣」

這樣講起來可能略為抽象,記得以前研究所在做研究時,有聽過一個具體的說法,叫做站在「舒適圈的邊緣」,簡單來說,他並不是完全退縮在舒適圈中,但也不是過於冒進,若能站在舒適圈的邊緣往外看,你會感到焦慮,但這樣的感受會讓你維持著「最佳焦慮水平」。

跟交易的原理相同,過小的震盪幅度是無法獲利的,在過於安逸(毫不焦慮)的狀況下,進步是很緩慢的。

同樣的,過大的震盪也會造成傷害,也就是在過於危險的狀況(極度焦慮),過於冒險,離開舒適圈太遠,都會造成傷害。故處於最佳焦慮狀態也就是處於進步的最佳表現區,能激發我們的創造力,進而做出良好表現。

適度控制槓桿倍率 延展交易壽命

但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對壓力的適應方式與承受力都有所不同,故最佳焦慮水平也會不同,藉由適度的控制槓桿倍率,不要承受過大的價格百分比波動,能幫助交易者找到自己的最佳表現區,進而延展交易壽命,並不斷拓展舒適圈使其外延。

有建設性、計畫性 訓練自身心理素質與交易強度

那我們又該如何發現自己是否成功了呢?想想第一次接觸驚嚇或是快樂的瞬間,是否因為多次出現而漸漸無感呢?

這就是所謂的「享樂適應」,當你長時間陷入最佳焦慮,一段時間後焦慮感自然會降低,當你感受不到不適時,你的舒適圈與承受度自然就擴大了。

而交易者需要做的,就是再跨前一步,納入新的策略,逐步擴大部位,只要這樣有建設性與計畫性的訓練自身心理素質與交易強度,勢必能克服各式盤勢的變化,成為市場上的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