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見從未出現過的盤型時,交易者的自然反應往往是充滿驚訝與疑惑,並不斷的從過往經驗中找尋可以比對的案例。這類反應追本溯源,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生物分類學。

分門別類及歸納是人類天性

分類學一直都是人們對大自然最基本的認識方式。從目的來說,分類是為了方便準確的定義狀況、有效率溝通及增進記憶。不論你是否是交易者,你一定自小就會為生活周遭的各種物品取名,因為分門別類及歸納是人類的天性。

在傳統的生物分類學有個明顯的現象,就是會利用很多命名規約來規範多樣的生物分類。命名規約的目的,是希望擁有客觀及穩定的性質,然而現實狀況中,總是會遇到各式例外,因此我們能從各不同類群的命名規約持續地修正看出端倪。

建構個人的交易分類系統

但在交易上,許多人因為情緒與利益的影響,反而忽略了分類的重要性。若能從分類學出發,整理手上的交易策略與歷史數據,建構自己的交易分類系統,才能有效的利用這些交易知識,發展各式新型的交易技術。

分類學不是呆板的學問,各式極端與特例不斷地衝擊原本穩定的分類系統!也正是這種特質,讓分類學能容納多樣的狀況,讓交易系統不斷進步。

分類學的起源來自達爾文,他在1837年畫下第一棵生命樹,因而撼動了歷史。達爾文用生命樹來協助他闡述物種的演化,從那時起,所有的學者也開始用樹狀圖來描述物種之間的關係。

樹狀圖 幫助理解交易邏輯

學過基礎生物學的人,想必對親緣關係樹這樣的圖形不陌生,親緣關係樹反映了當下所知的真實的演化歷史。同樣的,若你想清楚理解你的交易邏輯,你也應該用類似的方式闡述你的交易理念。

關係樹的繪製必須植基於嚴謹的科學證據,才能表達出正確的科學意涵。樹上每個節點應代表一個分類地位約等的類群,交易者可以將收斂發散、趨勢盤整、週期大小與多空方向等四個類群,依序放上生命樹,逐一展現出這些類群的從屬關係;每一個分岔節點代表著一個交易情境與分類。

「模擬交易情境」 開發交易策略更有效率

「模擬交易情境」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因為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所以不同類群的共同狀況與情境是什麼樣子,只能透過手邊有的數據資料來做統計分析,藉由推測不同交易情境下的最佳解是什麼,開發各式交易策略才更有效率。

在分類過程中有幾個特質是必備的,除了要喜歡整理思緒之外,有開闊的視野,並不偏好只做自己有興趣的數據。分類學之所以是一個綜合性的科學,就是因為不僅僅要釐清一個分類群的地位與建立體系,更需要從其他分類群的研究案例中獲得啟發與靈感。

以不同學門科學化方式 整理自身交易知識

如果只看自己有興趣的分類群數據,就很容易變成井底之蛙,陷入以管窺天的尷尬情境。

另外,統計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數學是量化的基礎,而量化則是讓科學得以被重複檢驗的根本。如果缺乏型態測量的知識,又沒有統計的常識,那都是沒有意義的,也不會產生解釋性。

藉由利用不同學門科學化的方式來整理自身的交易知識,定能事半功倍。也相信有了以上概念,能幫助大家更進一步,理解量化交易的本質。

--

— 同步刊登於〈理財周刊1132期〉

https://reurl.cc/7Dp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