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為導致的交易偏誤

不知道大家有無這樣的經驗:下單後,行情緩慢地往非預期方向發展,但卻無明顯違背的走勢,就像溫水煮青蛙似的,你眼睜睜的看著進場條件一個一個消逝,慢慢到達了應該空手無倉位的狀態,但你的權益數也就些微減少一些些,好像再等等,說不定又會出現類似的進場訊號,到底要小損出場等待下次的進場機會,還是先拗單放著,等反向訊號出場再停損呢?

暫時滿足心理需求 卻可能造成更多虧損

多數人會說服自己,反正都已經進場在場內了,就放著看看吧,不用刻意去改變目前的交易與持倉狀況。但通常這樣的想法可能因為後來突然的行情導致承受過多風險與虧損,長久下來,這樣暫時滿足心理需求的交易習慣卻進而造成更多的虧損。

換個方式舉例,試想兩個情境狀況:你是一位即將參與冠軍賽的拳擊手,今日與你的競爭對手共赴慈善晚宴,你的對手對堅果類食物是過敏的,錯誤的飲食可能會造成他明天無法出席比賽,而你就會直接獲得冠軍的頭銜。

若你發現他所點的前菜內有堅果粉末,但你並無特意提醒他,導致他無法出席比賽。是這樣的狀況,你所需背負的道德責任較重,還是特意推薦他內藏有過敏原的濃湯導致他無法出席,需負擔較大的道德責任呢?

多數人會認為第二個情境是比較不道德的,人們在面對不作為和作為時傾向選擇前者,也就是所謂的不作為偏誤,它的產生有多種原因,包括大眾對心理慣性,或對交易成本的認知所引發。但就結果而論,不作為和作為會造成同樣嚴重的後果,但多數人認為作為比不作為更糟糕與更不道德。

英國哲學家菲利帕.福特在一九六七年中首次提出的火車難題,也是隱含類似的寓意在內,當多數人在討論不同的道德標準與哲學高度時,其實也體現了多數人不願主動做出更改與變動的決策,藉以規避責任,並滿足當下的心理需求。

不作為反易導致錯誤的交易結果

但在交易上,決策當下的心理滿足並不會對交易結果產生影響,而無所作為反而會造成更多的傷害,導致錯誤的交易結果。

在類似的交易情境裡,如果你有固定的交易SOP與足夠即時的數據,交易者所面臨的狀況多半一目了然,交易者本來可以透過主動作為去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某種損害,但遺憾的是,避免損害而停損的動作對多數不成熟的主觀交易者而言,是不符合心理需求的,內心無法產生強而有力驅使交易者主動有所作為,進而導致虧損發生與擴大。

我常笑說,想成為成功的交易者必須體認到,如果你不是正確答案的一部分,那你一定就是問題的一部分。不是正確答案沒有關係,但至少不要變成大問題就好,這樣的思考邏輯下,如何克服交易中的心理情緒我想答案淺顯易見了。

情緒滿載時 請暫時抽離盤面

如果你本身擅長策略開發規劃,但不擅長執行,我想,藉由程式半自動或是全自動的代為執行,以避免過多情緒反應自然是不二選擇。而我們交易者唯一要做的,是在情緒滿載時,暫時抽離盤面,待其冷靜後再來檢討決策是否失誤,藉由解構交易流程,創造更好的交易績效。

-----

— 同步刊登於〈理財周刊1100期〉

https://reurl.cc/Gbx9yv